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首页>>宣传教育>>理论●时评 理论时评

【清风文苑】莫作人间第二杯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1-18 13:58:54

明人冯梦龙所著《古今谭概》中,有一小品文颇有意思。

明宪宗成化年间,有汝宁杨太守甚清,其附郭汝阳刘知县甚贪。太守夜半微行,至一草舍,有老妪夜绩,呼其女曰:“寒甚。”命取瓶中酒,酒将尽,女曰:“此一杯是杨太爷也!”复斟一杯,曰:“此是刘太爷!”盖酒初倾,则清者在前,后则浊矣。闻者赋诗曰:“凭谁寄语临民者,莫作人间第二杯。”

为官廉洁还是贪婪,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。杨太守半夜微服私访,偶遇纺线太婆的女儿以酒喻人,方知百姓对他和属下刘知县已有定评。看来,贪得无厌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廉洁自守则为人称颂。

好一个“莫作人间第二杯”。我们常说,“劝君不用镌顽石,路上行人口似碑”,与此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“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”然而,在贪腐官员的心中,总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瞒天过海,自己不说,无人知晓。殊不知,这是自欺欺人。一旦伸了手,必定会成为群众心中的“第二杯”。“干部好不好,百姓说了算”“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”……这些箴言警句告诉我们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任何的贪腐行为都躲不了老百姓的目光。

毛泽东同志说过:“人民是懂事情的。终究还是人民决定问题。”群众有监督权,有评价权。对官员的所作所为,群众看得最清楚,都会以老百姓独有的方式予以表达。北魏元庆智,性贪鄙,做太尉主簿时,事情无论大小,总要先得贿赂,然后再处理,或者十来个钱,或者二十来个钱都收,被人称为“十钱主簿”;北宋大臣王珪不作为,每天“取圣旨”“领圣旨”“已得圣旨矣”,被老百姓唤作“三旨宰相”。今天,很多被查被纠的贪官,其实在群众那里都是挂了号的。譬如,季建业被称为“推土机市长”,沈培平被称为“拆迁大佐”,倪发科被称为“玉痴省长”,武长顺被称为“武爷”……诸如此类,无需解读,谁都可以看出,绰号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样的嘴脸。

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。古往今来,真正的自知之人、清廉之人,决不会干自欺欺人之事,也不会存有丝毫的侥幸心态。清人叶存仁,为官三十余载,甘于淡泊,从不苟取。离任时,僚属们送来礼物,他以“感君情重还君赠,不畏人知畏己知”予以回绝。“为民书记”郑培民办事公正,“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理由,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”。无论是古时之官员,还是今日的干部,像他们这样知荣辱、守廉洁、讲自爱,敬畏人民,敬重民意,自然也就成了老百姓心中的“第一杯”。

古人常言,“头顶三尺有神明”。这个神明,其实就是老百姓。“党与人民在监督,万目睽睽难逃脱。”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有一颗敬畏心,自我约束,党的队伍一定会清正很多,党内政治生态也会清明许多。

“莫作人间第二杯”,是历史的警示,也是现实的告诫。“吏不畏吾严,而畏吾廉;民不服吾能,而服吾公;公则民不敢慢,廉则吏不敢欺。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党员干部要想有威信、有底气,就要以不贪为宝,视为政清廉为最大快乐,靠言行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立起标杆、留下政声。

新时代,管党治党永不停歇。为政清廉,是新时代的呼唤,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,更是顺应民心民意之举。如果仍不悔改,搞为官不廉那一套,其“浑浊之态”迟早会被发现。(桑林峰)

 

 

中共石家庄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石家庄市监察局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:冀ICP备15030130号-1